1.風濕性關節炎
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。可反複發作並累及心髒。臨床以關節和肌肉為特征。屬。是的主要表現之一,多以及關節疼痛起病。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,遊走性多關節炎,受累關節多為膝、踝、肩、肘、腕等大關節,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,病變局部呈現紅、腫、灼熱、劇痛,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。
不典型的病人僅有關節疼痛而無其他炎症表現,急性炎症一般於2~4周消退,不留後遺症,但常反複發作。若風濕活動影響心髒,則可發生心肌炎,甚至遺留心髒瓣膜病變。
2.類風濕關節炎
該病是慢性關節炎最常見的類型之一。與遺傳、細菌及病毒感染、環境因素包括吸煙有關。可發生在任何年齡,但40~60歲女性更多見。1987年修訂的類風濕關節炎分類標準的診斷條件(≥4條可以確診):
(1)至少持續1小時(≥6周)。
(2)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受累(≥6周)。
(3)(腕、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)受累(≥6周)。
(4)對稱性關節炎(≥6周)。
(5)有類風濕皮下結節。
(6)手部關節X線片改變(表現為關節及其鄰近骨質疏鬆或明顯的脫鈣現象,關節間隙的狹窄)。
(7)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(滴度>1:32)。
3.骨關節炎
多見於中、老年人,起病過程大多緩慢。手、膝、髖及脊柱關節易受累,而掌指、腕及其他關節較少受累。病情通常隨活動而加重或因休息而減輕。晨僵時間多小於半小時。雙手受累時查體可見Heberden和Bouchard結節,膝關節可觸及摩擦感。不伴有皮下結節及等關節外表現。類風濕因子多為陰性,少數老年患者可有低滴度陽性。
4.痛風性關節炎
痛風是致使尿酸合成增加而導致的。時由於腎髒的尿酸下降也會引起尿酸水平上升。血漿中的尿酸達到飽和,導致尿酸單鈉結晶沉積在遠端關節周圍相對缺乏血管的組織中。這種結晶的出現可導致單關節或者多關節的急性炎性滑膜炎。痛風在男性中較為多見,是最常見的受累區域。多數痛風患者在其一生中的某個時期會發生受累。其他可能受累的足部區域有足背部、足跟以及踝部。
5.強直性脊柱炎
青年男性多發,有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。以中軸關節如骶髂及脊柱關節受累為主,也可出現外周關節受累,但多表現為下肢大關節,為非對稱性的腫脹和疼痛,並常伴有棘突、大轉子、跟腱、脊肋關節等肌腱和韌帶附著點疼痛。病變嚴重時可出現脊柱僵直,頸椎、腰椎、胸椎活動受限,出現“駝背”,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。關節外表現多為、障礙及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等。X線片可見骶髂關節侵襲、破壞或融合。90%以上患者出現陽性,而類風濕因子陰性。
6.反應性關節炎
本病起病急,發病前常有腸道或史。以大關節(尤其下肢關節)非對稱性受累為主,一般無對稱性手指近端指間關節、等小關節受累。可伴有眼炎、、及發熱等,HLA-B27可呈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,患者可出現非對稱性的X線改變。